□ 大河财立方评论员 徐兵
“我没办过信用贷,怎么凭空冒出一笔贷款来?”办案民警上门核查时,“被贷款”的被害人郭某一头雾水。直到民警提示,他才想起去年7月其舅舅曾找过他,让他帮忙“增信加分”。
在数字化时代,经济犯罪手法层出不穷,其中一种名为“AB贷”的新型诈骗手段正悄然兴起,给许多无辜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心理创伤,上述郭某就是其中一个。据新华社报道,江苏泰州警方近期破获了一起“AB贷”诈骗案,涉案被害人多达610名,贷款总额竟高达8112万余元。
何为“AB贷”?“AB贷”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犯罪形式,其核心在于利用A(即信用记录较差的个体)作为诱饵,引诱B(即信用良好的亲友)参与贷款过程。诈骗团伙通常会冒充银行的合作方,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话术和伪造文件,让A相信这是合法且无风险的贷款方式。一旦信任建立,诈骗团伙便会引导A拉拢B加入,从而在B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贷款申请。随后,贷款被迅速转移到诈骗团伙手中,而真正的受害者——B,则被蒙在鼓里,直至债务催收时才发现自己陷入了巨额债务之中。这就是“AB贷”犯罪的整个过程。
从个人层面来看,“AB贷”诈骗会导致大量无辜群众“被贷款”,背负起沉重的债务负担。许多人甚至直到案发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诈骗的受害者,而一些人虽然选择通过司法诉讼来剥离自身“贷款债务”,但艰难的诉讼和举证过程让他们身心俱疲。
从金融层面来看,这种诈骗行为加剧了银行坏账额度,威胁着金融系统的稳定。犯罪团伙在短时间内就能积累大量客户,贷款额度惊人,而使用这些贷款的失信人员按时还贷的比例极低,这无疑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AB贷”诈骗还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挤占了有限的司法资源。被害人往往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漫长的诉讼过程和复杂的举证环节不仅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也给司法机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这一新型经济犯罪,各方亟须采取行动。金融机构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和审核程序,尤其是在与第三方“咨询公司”合作时要格外谨慎。同时,政府和执法部门需要加大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此类犯罪行为受到应有的制裁。此外,普通群众也应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切勿轻信为他人“担保增信”的鬼话,更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或将手机交由他人操作。
责编:陈玉尧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下一篇 央企加速“去小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