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天津新闻网!

今天是 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事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这所知名附中又有新动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和人才提高到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6月27日,以“智慧启迪 卓越共鉴”为主题的拔尖创新高潜质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领军教师研修活动,在海淀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召开。


活动由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发起,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基教二科、国际办及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主办,来自海淀区16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理工附中教育集团本部及各集团校中致力于拔尖创新高潜质学生培养的校长、教师近4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评鉴与培养,通过中美两国英才教育专家的讲座、对话、工作坊等方式,对“拔尖创新高潜质人才的定义和培养理念”、“拔尖创新高潜质人才的识别方法和测评工具”、“拔尖创新高潜质人才的课程体系建构”、“拔尖创新高潜质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国家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经验。

同时,理工附中也围绕学校拔尖创新高潜质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召开了学生讲座、专题座谈会和工作坊研讨会。

01

立足学校发展实际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新策略

开幕式上,北京市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史怀远发表致辞。他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目前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海淀区作为首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共有16所学校授牌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他希望全体教师要立足学校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策略;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的最近成果和经验教训,真正建构出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体系;协同合作,整合资源,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用心选拔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敢于创新的专职教师队伍,真正做到慧眼识珠、因材施教,为优秀的种子,备足适合其成长的土壤。


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在发言中围绕“什么是拔尖人才”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进行了理念分享。他指出,从欧美发达国家的英才教育实践看,国际上的英才教育绕不过约瑟夫•兰祖利(Joseph Renzulli)教授这个人,他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深深影响着美、法、意、澳等一系列发达国家,这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评鉴与培养极具借鉴意义。本次活动同时邀请了师从约瑟夫•兰祖利教授的世界知名华人英才教育学者戴耘 (David Yun Dai)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邓赐平教授做主旨发言和讲座,希望能透过国际比较教育的视角,借鉴国内国际同行的有益经验,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理工附中党委书记、校长毛强在致辞中表示,理工附中作为海淀区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力争在全区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毛强校长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乎每一位教育者,希望与会教师能够认真聆听教育专家有关人才培养的科学思想和切实办法,形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集体共识,多思考、勤实践,提升教育教学本领,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让更多优秀学生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发展的后备人才。


02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评鉴机制

为青少年创设适合的环境和土壤

纽约州立大学戴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邓赐平教授分别带来两场主旨演讲,用国际视野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早期识别等,为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做指导。

纽约州立大学戴耘教授做了《高中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一个国际视角》和《美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主旨发言和讲座。戴耘教授从“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两个概念入手,展示了国际上“英才教育”的不同范式,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下创新人才教育的不同特点和导向。戴耘教授还以美国的几所著名“科技高中”为例,详细分析了科技高中的课程、教学、成就和资源等,通过鲜活的案例,为大家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贯通宗旨、实践导向和价值认同。


华东师范大学邓赐平教授做了《拔尖创新人才评鉴的演变与挑战》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实证基础与框架/方法构建》主旨发言和讲座。邓赐平教授通过对典型样本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数据分析,详细阐述了拔尖创新人才可依赖的、持续的条件、成才环境以及教育的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尤其对目标取向、内外在成就动机、学习方法、情绪健康、情绪动能以及家庭心理支持环境等影响学生成才的因素进行了全面而科学的分析与解读,令人受益匪浅。


两位教授都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理论背景,他们的讲座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广度,更有实操的精准度,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将着力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评鉴机制,集纳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知名企业等社会各界优质资源,在大中贯通、高潜质人才发现、课程开发、师资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和优化,为有需求的青少年创设适合的环境和土壤,助力国家的人才自主培养。

03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本次研修活动基础上,6月28日,理工附中召开专题座谈会、工作坊研讨会和学生讲座,围绕学校拔尖创新高潜质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并邀戴耘教授和邓赐平教授进行现场点评、指导。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毛强带领学校各部门、各校区主责领导以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课程教学中心主任林琳、特色发展中心主任金萍先后作了题为《学校课程建设与尖子生培养》《高研实验室与科技课程建设》的主题发言,课程教学中心主任张玉肃就学校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项目”作了介绍和汇报。


工作坊交流研讨中,学校各部门、校区主责领导,学科主任,小初高各学段骨干教师代表,高研实验室指导教师以及音体美教师在专家的面对面指导下,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丰富课程”“个性发展”三个维度分组展开讨论。戴耘教授和邓赐平教授深入各组参加讨论,现场答疑解惑,并针对每个人的发言进行了切合实际的点评和指导。


“不迈出第一步,永远没有后来的路。”学校课程教学中心副校长、英才书院院长关健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要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具体实操的举措,在新一轮改革中找准定位,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戴耘教授和邓赐平教授还与同学们面对面进行交流,戴耘教授和同学们分享了其在美国多年的教育心理学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助力他们未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学生讲座由高一1班杨抒淮同学主持。


“什么是创新人才?在哪些领域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筛”出来的,还是“教”出来的?中国教育模式的特点是什么?中美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中美差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有哪些?”......戴耘教授提前一天收集了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交流。

戴耘教授从国际比较教育的视角,以国外学生的日常为例,深入剖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他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能够“跳出圈子”,同时还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他也强调了学校和家长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优秀的成长环境。

编辑|京教君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天津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推荐阅读
  • 世界卫生组织23日发布一项新指南,旨在预防少女怀孕及其带来的重大健康并发症,这是导致全球15至19岁女孩死亡的主要原因。世卫组织在一份公报中说,该指南更新了2011年以来使用的预防少女怀孕的早期版本指南。新指南呼吁迅速采取行动,终止童婚、延[全文]
    2025-04-27 13:42
  • 2016年7月,江苏常州进入最热的季节。常州技师学院的车间里,一个学生正在拨弄着烫手的机器——车间温度接近40度。那天是他第一次接触电焊,然后一不留神,脖子被电弧灼伤了。老师让他赶紧回去休息,他说不,没时间了。这个学生叫宋彪,当时在车间里挥[全文]
    2025-04-26 10:30
  • ▎人民酱说:你有多信任孩子的能力,孩子就能有多优秀。全文3013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编辑丨人民酱作者:枫子 来源:男孩派(ID:boy666dj)从业18年,成功帮助上千名孩子考上985、211高校的心理专家刘爱民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因[全文]
    2025-04-26 09:58
  • 今年,“银发力量”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正参与到志愿服务、文化教育等活动中来,继续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北京,这股力量尤为显著。不辞万难,从首都出发,跨越山川,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指导帮扶校开展系列家教论坛、沙龙,为留守[全文]
    2024-12-21 04:20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天津新闻网 www.tjxsju.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